我國食品安全科技需突破七大瓶頸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組織編撰的食品安全綠皮書《中國食品安全報告(2007)》,日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該綠皮書指出,與國際水平相比,中國食品安全科技整體處于較低水平。
據介紹,中國目前雖已建立了一批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和規程,啟動攻關項目對一些共性技術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對一些成果進行了示范研究,初步建立了國內性污染物監控網和主要針對出口地區的動物產品殘留物質監控計劃,但是,食品安全科技的整體水平仍處于國際較低水平,差距依然很大。
據了解,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而這也成為當前中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發展的科技瓶頸。
首先,缺乏食品安全系統監測與評價的背景資料。目前,中國食品中的許多污染情況不夠清晰,現有監測和評價體制對食品中眾多農藥和獸藥殘留以及生物**等的污染狀況缺乏長期、系統的監測和評價,對于一些重要的環境污染物,特別是持久性的或典型的環境污染物的污染狀況不明,對有關的規律和機理缺乏相關研究。
其次,未**采用與國際接軌的風險評價技術和程序。對目前大量使用的農藥尚未進行***干擾活性篩選,對生產中廣泛應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未進行安全性研究和評估,對獸藥的代謝機理研究不夠,對保健食品原料成分缺乏一套有效的安全性評價方法。同時,中國傳統的食品發酵工藝中使用了大量未經檢驗和科學評價的菌種,另外轉基因產品安全性評價程序和數據同樣缺乏,并缺乏相關的食品安全理論。
第三,實驗室檢測設備仍然不足。中國雖然已經建立了數百個可以進行食品安全檢驗的實驗室,但是因為先進的檢測設備主要依靠進口,儀器設備過于分散在不同部門和不同地區,不利于進行國家整體的食品安全控制。
第四,檢測方法和標準對項目的覆蓋率不夠。盡管中國已經建立了近400余種有關農藥、獸藥、食品添加劑、環境污染物、生物**等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但是與國際上通常的檢測方法所覆蓋的數目相比,仍相差5倍以上。
第五,尚未**建立覆蓋所有地區、根據產品特性而建立的國家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中國的監控體系雖然已經實行了4年,但是主要只是針對大規模的出口動物產品相關企業的控制。地區、企業、產品和監測項目的范圍等均需要進一步擴大。在體系控制所需的良好農業規范(GAP)、良好獸醫規范(GVP)、良好獸藥規范(GVDP)等源頭治理方面,以及食品企業采用危害分析關鍵點控制方面,仍需要推廣。另外,在產品、衛生、體系控制方面的認證認可工作也需要**鋪開。
第六,危機確認、應急和預警體系與國外差距很大。缺乏食品安全控制的信息平臺,缺乏面向廣大消費者、生產者的教育、培訓和信息咨詢系統以及大規模的食品安全預警機制。
第七,法律、法規、標準建設尚不完備,支撐體系需要進一步健全。 目前,中國食品安全法規尚缺乏處罰方面的條款;食品標準從標準的覆蓋面、危險性分析原則的應用以及與國際標準接軌方面尚有較大差距;管理體系仍然受部門條塊分割的影響,需要加強協同一致;食品安全管理機制、行業自律模式等需要探討;此外,沒有專門的食品安全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廣大民眾的食品安全意識、信用和道德規范有待提高。